
體育播報5月28日宣 近期,一名家長發布視頻稱自己12歲的孩子因傷想退出孫繼海“嗨球”青訓,被索要18萬賠償才能解除合同,引發廣泛關注。對此,記者顧穎在社媒發文給出了他的看法。
顧穎在社媒寫道:
“嗨球18萬”的事兒,因為被孩兒媽媽放到網上叨叨,所以持續發酵,被越來越多的人叨叨。不提觀點隻說現象啊,其實類似的事兒,包括圍繞著青訓各種各樣的事兒(有些事兒還特奇葩),年年有,到處有。
在發展青訓事業、培養足球人才的這條道兒上,職業俱樂部、青訓機構、家長、小球員,有時候是堅定手挽手的戰友,有時候會各自撥拉算盤,把動靜撥拉得嘈雜淩亂,還有時候,蜜月期一過,帶著那種“我看透了你”的情緒,各說各的理互相嫌棄。
總說規範規章製度,其實管理層這些年沒少在這方麵動腦筋、想辦法,可也許是每個出問題的個體,問題都不盡相同吧,再或者,本質上都希望本方利益最大化,抑或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達不成共識(比如孩子的發展前途、能達到的高度),更或者遇到了一些什麽突然的誘惑……
在中國足球目前還尚顯浮躁,且徘徊於底部的大環境下,確實出人才不易,人才培養周期很長,成功大多存在於個例層麵,還要隨時麵對比如傷病等“致命”的幹擾,而足球之路上的孩子與家長,可能外界希望他們義無反顧,而他們也希望外界能有什麽力量,來給孩子在這條路上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