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公裏間歇跑,大家頂住,左拐就衝線。”11月2日,2025中國銀行北京馬拉鬆賽程衝刺階段,官方300配速員西單一邊控製著節奏,一邊激勵身邊已近體力極限的跑者。他希望自己陪跑的選手中,能有更多人實現“破三”(3小時內完賽)。
最終,4700多名選手集體“破三”,遠超2024無錫馬拉鬆3423人的全國紀錄。從全球來看,僅次於西班牙瓦倫西亞馬拉鬆的5281人。
分秒必爭的冠軍之爭中,一組數字也鐫刻出本屆北馬的最佳成績。
埃塞俄比亞運動員雷米·貝爾哈努·哈耶爾以02:08:10衛冕男子組冠軍,女子組同樣由埃塞俄比亞運動員納盧·德西·根納赫以02:26:08奪冠。中國籍方麵,李大林以02:11:26位列男子組第一,女子組冠軍由黃雪梅以02:31:28奪得。值得一提的是,兩位都是非專業的大眾精英跑者,他們的成績驗證著中國馬拉鬆訓練體係的蛻變。

今年,北馬規模從3萬人擴大至3.2萬人,成為“人人可參與、人人有共鳴”的國家賽事,接納更多跑者踏上夢寐以求的賽道。本屆賽事規模擴大的背後,是事無巨細又充滿暖心細節的全麵保障,這得益於北馬首次將首都公共文明引導員引入賽事服務體係。
在這場奔跑於城市的流動盛宴中,每一位市民都是參與者。每年,北馬博覽會都像是一場賽前的大派對,向世界講述中國馬拉鬆的澎湃曆史與體育生活方式。今年,博覽會首次對普通市民和遊客免費開放,邀請所有人參與感受北馬氛圍,邀請更多人奔赴城市奔跑之約。所有的這些變化與不變,都呼應了今年的主題“蜜桃网在线观看视频的北馬”。
今天的馬拉鬆是一場橫跨全國的體育“嘉年華”。《2024年中國路跑賽事藍皮書》數據顯示,去年,由中國田徑協會認證的賽事就有330場,參賽規模達471.56萬人次。全國範圍內的路跑賽事達到749場之多,總參賽規模為704.96萬人次。
當北京、上海、無錫、廈門、成都等城市成為中國馬拉鬆賽事的“第一梯隊”,北馬作為中國曆史最悠久的馬拉鬆賽事,始終占據跑者心目中的“國家馬拉鬆”地位。去年,北馬的綜合中簽率約16%,能抽上簽,堪比考研“上岸”。
從1981年誕生時僅86人參賽,到如今十幾萬人報名一簽難求,北馬用44年的光陰,見證馬拉鬆在中國從一項小眾的極限運動,變成一場席卷全國、全民參賽的運動盛事。
進入第43屆,北馬在多個維度全麵升級,交出一份滿意答卷。曾經需要拉人讚助的北馬,今天已經是中國最具商業價值的馬拉鬆賽事之一。它不僅是一場純粹的體育賽事,更是由國際專業水準、曆史人文溫度與首都城市精神互為滲透融合的體育盛會,成為承載文化、引領文明、驅動城市發展的綜合性平台。
不斷優化的經典賽道
當紮著馬尾、戴一副框架眼鏡的黃雪梅拿下國內女子組冠軍,北馬見證了她七年跑馬的蛻變之路。2019年,她第一次參加北馬就實現“破三”,2023年在北馬達標國際健將,今年則第一次站上北馬的領獎台。
領完獎,她背上雙肩包趕回廈門,繼續上班。在她身上,恰是很多從初入門到熱愛馬拉鬆的業餘跑友之縮影——跑步是熱愛,也是生命的養分。
“參加北馬,不僅是參加一場馬拉鬆,更是個人夢想與榮耀的體現。”一位今年終於抽中簽的廣東跑友感歎。盡管參加過諸多馬拉鬆賽事,但他足足等待了5年才終於中簽,“能跑一次北馬,就是值得銘記的人生體驗”。

北馬能提供給跑者的遠不止賽道上的42.195公裏。
每年,在秋日的晨光中,當3萬名跑者齊聚天安門廣場,全場唱響國歌,鳴槍開跑時,那種在國旗下起跑的崇高感受是無法複製的。
今年,北馬的參賽規模增加至3.2萬人,依然難以滿足大眾跑者的參賽需求。官方數據統計,今年報名人數超過去年18萬人的曆史紀錄。
北馬的獨一無二與北京這座古都的人文精神與內涵氣韻密不可分。北馬始於天安門廣場,途經長安街,跨過終點在“鳥巢”和“水立方”之間的景觀大道,整條路線也是感受千年古都曆史與現代交融的窗口。
這條經典而科學的賽道今年完成了一次係統性優化,更充分地融合北京的城市風貌,讓跑者帶著突破自我的體育精神,來一場沉浸式的文化縱覽之旅。
因為參賽人數增加,今年特地延長北四環輔路賽道,取消原18至24公裏海澱南路、知春路狹窄路段,緩解賽道擁堵;為了突出北京“雙奧之城”的獨特魅力,特別設置途經國家速滑館的內部道路;為了讓參賽者欣賞到奧森公園的外圍景觀,引入奧林東路路段;後半程的折返點由三個減為一個,改變以往“曲別針”式終點布局,提升奔跑流暢度。
賽事開始前,西單就事先勘察今年的新路線。他發現,新路線有機串聯“冰絲帶”、鳥巢等雙奧標誌性場館,視覺上更美了。兩個折返點的減少,讓賽道總體更流暢,中後段的五個小緩坡提升了一些難度,“總體來說,依然是一條高速的PB(注:Personal Best,指個人最好成績)賽道”。
賽事服務的細節與溫度
4700多人集體“破三”背後,是今年賽道科學性優化的結果,而賽事服務的細化與全麵提升功不可沒。
乘地鐵參賽的跑者在入場前就能感受變化。經過動線設計的入場路線清晰而簡潔,數萬人淩晨抵達,“絲滑進場”。起跑點1119個移動衛生間讓人無需等待,存取衣物區擴大讓流程變得順滑,起跑區空間的增加讓舒展熱身更自如。
有人感歎隨處可見的移動衛生間和休息站大型垃圾箱的保障升級,有人從無處不在的誌願者那裏獲得一路的貼心服務和熱情呼喊,有人感動於8個綜合補給站、7個飲水站與7個能量補給站的隨時補給,還能喝到熱紅糖薑水。在常規崗位之外,針對海外跑者的多語種服務、遍布全程的醫療站和醫師跑者、雨衣回收服務,都讓北馬的賽事服務變得精準、溫暖而注重細節。
比賽結束後的終點流線今年延長至170米,900平方米的專業拉伸區、冰池與冰塊的供應、200平米醫療服務區、20條領物通道,以及上萬平方米的賽後體驗區,都讓賽事的體驗感拉滿。
一位誌願者發現,當他們完成服務準備離開時,出發點搭建的臨時設施均已拆卸完畢,現場幹幹淨淨,回歸首都生活的日常秩序。
所有嚴謹有序的細節、人性化的改變、專業而溫情的點滴,共同塑造了“蜜桃网在线观看视频的北馬”賽事體驗。這既是北馬不斷滿足更高層次參賽需求的尊重,也是對舉辦一場國際化賽事的卓越追求。
45年蛻變
從第一屆86位馬拉鬆運動員孤單啟程,到今天3.2萬人同時起跑,這中間橫跨的是北馬的44年發展史,也是中國馬拉鬆賽事從缺乏群眾基礎到井噴式爆發增長的曆程。
1998年,北馬首次開放大眾跑者參賽資格,並設置半程馬拉鬆、10公裏跑以及迷你馬拉鬆等項目,參賽門檻的降低讓第二年的報名參賽人數躍升到3.8萬人。

經濟學上有一個詞“馬拉鬆周期”,指的是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且不斷提高時,就會進入全民公路長跑的體育消費周期。2011年,中國人均GDP超越這一門檻,馬拉鬆賽事在中國的普及發展擁有了堅實經濟基礎。
一場馬拉鬆賽事看似僅一天,但背後帶動的是無數行業隨之運轉的超級工程。從參賽者到賽事主辦方,從運動裝備的迭代創新到互聯網平台的便利性,從提供食住行的商家到眾多政府職能部門,馬拉鬆帶動的常常是龐大而嚴密的產業鏈。
對跑者而言,馬拉鬆是競技,是一場對自我的挑戰。對舉辦城市而言,馬拉鬆則是一張塑造城市形象的名片,兼具“馬拉鬆經濟”的商業價值,帶動城市多業態消費。作為中國馬拉鬆賽事的開創者,北馬引領的不僅僅是專業性,更是一個賽事品牌如何向著國際化的目標不斷更新迭代和自我重塑。
一場馬拉鬆除了激活體育消費,也會給舉辦城市帶來一係列經濟收益,達到推廣城市形象的社會影響力。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去年10月發布的《中國戶外運動產業發展報告(2023-2024)》顯示,一場大型城市馬拉鬆賽事帶動的經濟效益可達6億~7億元。
馬拉鬆作為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美譽度與知名度,並將體育、文化、旅遊等產業互為融合,雙管齊下地推進城市經濟發展。
在2025北馬結束後,上海東方體育評估谘詢中心研製的“體育賽事經濟影響測算係統”測算,本屆北馬共帶動消費6.49億元,其中賽事報名費、賽事紀念品等核心消費6496.72萬元,餐飲、住宿、交通、遊覽等相關消費5.84億元。
2025北馬為北京市帶來的直接經濟影響總計7.46億元,較去年增長33%。其中,由賽事受眾消費帶來的直接經濟影響6.49億元,由賽事運作而帶來的直接經濟影響9644萬元,拉動效應共計23.75億元。北馬如同一麵鏡子,映射出體育產業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顯著成效。
北馬從40多年前的零讚助,一路見證馬拉鬆從曾經靜寂的專業極限運動變成全民投入其中的熱潮。這股浪潮的背後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與鼎力相助。
今年,共有31家讚助企業支持北馬,涵蓋金融、裝備、汽車、科技、醫療、補給、物流等多個領域,冠名讚助商中國銀行、頂級合作夥伴阿迪達斯,以及官方讚助商華夏基金、百歲山、東風奕派、京東3C數碼、中國移動等企業,共同為賽事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與專業服務,成為北馬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放眼全世界,中國已經成為最大、最具創新力的跑步市場。據中國田徑協會統計,僅今年11月至12月,116場馬拉鬆、半程馬拉鬆賽事將在全國舉辦,“跟著賽事去旅行”成了諸多跑者度過周末的新生活方式。
對北馬而言,舉辦一場賽事仿佛是帶著數萬人進行一場北京古城的深度探索。北京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散發著千年積澱出來的氣息,作為全球獨一無二的“雙奧之城”,也彰顯著現代化且獨特的國際大都市風貌。
北馬是一扇與世界對話的窗口,既是跑者心目中的“國家馬拉鬆”,也是萬眾翹首期盼的體育盛會。當世界試圖矚目當代中國的風采,北馬必然是人們凝視的風景之一。
(北京馬拉鬆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