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曆史上首次跨境馬拉鬆比賽將於11月15日舉行,屆時來自22個省(市)的23支隊伍、73名選手將從深圳灣體育中心出發,經深圳灣口岸,一路沿深圳灣大橋,至香港深港西部公路立交處折返,再經東濱路、前海路返回深圳灣體育中心。這一線路貫穿深港兩地,途經深圳南山區、前海自貿區和香港元朗區,總裏程達42.195公裏,其中香港段21.841公裏、深圳段20.354公裏。

跨境馬拉鬆比賽線路圖。
“一線連雙城”的跨境馬拉鬆比賽,創曆史先河,本次由粵港兩地共同辦賽,因比賽涉及出入境重大事宜,深圳灣邊檢站政治處副主任黃釗介紹,為確保賽事安全,暢通無阻,邊檢單位采用人臉識別+定位手環等方式,讓運動員無感通關,確保比賽零延時,比賽當日,深圳灣口岸將臨時封閉,觀眾可在口岸外圍觀賽,比賽結束後即刻恢複口岸通關,最大限度減少對民生影響。
為確保賽事萬無一失,今年2月23日,跨境馬拉鬆賽事曾舉辦測試賽,測試賽男子組、女子組均順利完賽。
首創“口岸即賽道”,科技賦能絲滑通關
十五運期間,深圳灣口岸是深港跨境馬拉鬆比賽的唯一通關口岸,首創“口岸即賽道”的模式,為邊檢帶來新的挑戰。為確保賽事順利進行,讓運動員“絲滑”通關,本次跨境馬拉鬆將查驗環節移至賽事的起點同時是終點處——深圳灣體育中心。
黃釗介紹,屆時,手戴定位手環的運動員兩次經過深圳灣口岸不用停下來接受查驗,邊檢單位采用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功能即時驗證身份,保障賽事“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無障礙”。

深圳灣口岸。
南都記者實地了解到,當日,運動員將從深圳灣口岸賽事通道過關,通道旁均會設置指引標誌,賽道旁亦有民警引導。為防止無關人員或狂熱粉絲影響比賽,當日深圳灣口岸也將采取臨時封閉管製舉措,觀眾可在口岸外圍觀賽,比賽結束第一時間恢複通關。在跨境馬拉鬆舉辦期間,邊檢單位還會使用無人機巡查、四足機器人巡邏等方式輔助監管,保障賽事順利進行。
“前置查驗、生物識別、身份定位、閉環管理。” 黃釗介紹,為保障十五運跨境馬拉鬆賽事通關,深圳灣邊檢站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工作機製,“既要保障賽事通道暢通無阻,又要確保出入境口岸的安全。”他說。
跨境辦賽,是今年十五運的一大特色。除深港跨境馬拉鬆之外,本屆全運會公路自行車賽男子個人賽也將首次利用港珠澳大橋作為賽道,串聯起粵港澳三地,成為十五運首次也是唯一一項聯結粵港澳三地的標誌性賽事。
今年7月25日,十五運會組委會副主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跨境辦賽,展現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十五運會的特色,是本屆全運會的亮點。“粵港澳三地透過協辦跨境項目,開展了三地共同推進、共同協作的競賽組織方式,加強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以及內地其他地區的體育交流合作。”陳國基說。
加強應急安保,設置專用通道服務十五運
深圳灣口岸是全亞洲麵積最大的綜合性陸路口岸,日均客流量達13.3萬人次,隨著十五運各類賽事陸續舉辦,深圳灣口岸作為十五運期間賽事人員出入境推薦口岸,賽事物資出入境指定口岸,在保障深港跨境馬拉鬆賽事之外,亦推出多種舉措保障賽事通關。

巡警執勤。
深圳灣邊檢站民警穀玉漫介紹,口岸進一步優化通關流線,設置十五運會專用通道,在旅檢出境、入境人工查驗通道,小車出、入境隨員通道,設立“專用通道”標識,引導賽事人員經專用通道通行;邊檢單位主動對接賽事執委會、文旅等部門,提前掌握參賽人員、物質通關情況,實現口岸與賽場快速聯通、無縫銜接;加強與口岸管理部門、誌願者團隊等聯動協作,健全應急服務機製,為證件遺失、賽程緊急、急需扶助人員提供行程引導、語言支持、遺失物找尋和緊急救助等服務。

深圳灣口岸十五運會專用通道。
此次重大活動期間也將加強新質生產力的融合運用,使用無人機、生命探測儀、機器人等先進的科技裝備,加強賽事的安保工作。“希望蜜桃网在线观看视频帶給大家的感受是通關便利,非常安全。”穀玉漫說。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蔣小天 發自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