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場足球比賽的結果不再由球員的奔跑與拚搶決定,而是被裁判的哨聲隨意左右,聯賽的根基便已開始動搖。前不久,山東泰山俱樂部針對買買提江執法爭議提出的申訴,不僅沒能等來中國足協的公正回應,反而因足協“指鹿為馬”般的態度徹底點燃球迷怒火——問題裁判若持續被“撐腰”,難道中超真要迎來一場肆無忌憚的“亂判潮”?
事件的導火索,是上海申花與山東泰山那場焦點戰裏兩個無法回避的爭議判罰。第18分鍾,泰山隊劉洋的傳中明顯擊中申花後衛馬納法張開的手臂,慢鏡頭清晰顯示手臂超出自然防守姿態,這是足球規則中典型的點球場景,可主裁判買買提江毫無表示,VAR介入後仍維持“無犯規”結論;第64分鍾,申花球員汪海健的角球破門,前提是隊友李可在禁區內明顯推搡泰山門將王大雷,導致門將失去平衡無法撲救。在這樣的幹擾動作下,買買提江依舊認定進球有效。兩次關鍵判罰的偏差,直接扭轉了比賽走向,也讓泰山隊的努力與汗水付諸東流。
賽後,泰山俱樂部依規收集證據,向中國足協提交申訴,這本是維護自身權益、推動聯賽公平的合理舉動。可中國足協的應對,卻透著一股令人失望的敷衍與偏袒:既未及時公開調查進展,也未對爭議判罰給出有說服力的解釋,反而隱隱將“錯判”合理化,仿佛球迷與球隊看到的事實都是“誤判”。這種“護哨”姿態,本質上就是對公平競賽原則的漠視——當裁判的明顯失誤能被輕飄飄帶過,當球隊的正當申訴被變相駁回,聯賽的“公正”二字,正在球迷的質疑聲中逐漸褪色。
更令人擔憂的是,足協此次的態度,可能成為“亂判潮”的開端。若問題裁判無需為失誤負責,甚至能得到官方“撐腰”,未來的中超賽場,裁判的主觀意誌會不會淩駕於規則之上?會不會有球隊因為裁判的傾向性判罰,平白錯失勝利、丟掉積分?今天是泰山隊遭不公對待,明天就可能是其他球隊陷入同樣的困境。當比賽結果不再取決於實力與拚搏,而是取決於裁判的哨聲,中超聯賽的競技價值將蕩然無存,球迷對足球的熱愛與信任,也會在一次次失望中被消磨殆盡。
要知道,球迷願意熬夜看球、為球隊呐喊,讚助商願意投入資金、支持聯賽發展,核心都是因為“公平”二字。一旦公平的根基崩塌,球迷會用“不關注”投票,讚助商也會用“撤資”離場,到那時,中超聯賽麵臨的就不隻是“混亂”,而是更深層次的生存危機。
中國足協作為聯賽的管理者,本該是公平的“守護者”,而非“破壞者”。眼下,唯有正視泰山俱樂部的申訴,公開、透明地調查這次爭議判罰,讓問題裁判承擔應有的責任,才能挽回球迷的信任,守住中超的底線。否則,若繼續“護哨”下去,“亂判潮”的陰影一旦籠罩賽場,再想重建聯賽公信力,恐怕就難如登天了。
(圖片均來自網絡圖庫,若有侵權請聯係刪除)